|
作者介绍王中旺家族信托资深实务从业人士,在政府部门、大型金融机构有过多年从业经历,目前供职于长安信托家族信托事业部。研究方向:家族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慈善信托以及私募基金等金融法律实务。我们在开展家族信托业务中,经常会提到家族信托对委托人及受益人的债务风险有隔离作用,并分析家族信托之所以有债务风险隔离功能的法理基础在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即家族信托设立过程中,原本属于委托人的财产会发生所有权转移,成为由受托人名义持有的独立信托财产,不再属于委托人所有,不能再用于清偿委托人负债。对此,笔者曾专门撰写过《家族信托债务风险隔离功能的法理基础及前提条件》一文予以探讨。然而,实务中,上述论证解释在缺乏足够司法案例校验的情况尚不能完全打消高净值客户,尤其是企业主客户对家族信托到底能否真正起到债务风险隔离作用的顾虑。这些商业交易规则娴熟、社会人情练达的客户有一个常识性的理解:家庭成员是我的利益共同体,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现在我把财产放在家族信托,指定家庭成员作为受益人,相当于“肉”仍在家庭这个“锅”里;当我不能清偿负债时,法院和债权人真能因为家族信托架构而不再追究?家族信托这个“保险箱”到底保不保险?针对这些实务中的疑惑,笔者拟对家族信托债务风险隔离功能进行进一步探索。一、委托人权利与债务风险隔离功能如前所述,家族信托债务风险隔离功能产生的法理基础是委托人财产所有权转移。如果委托人明面上向作为家族信托受托人的信托公司转移了财产所有权,但保留了很多权利,实际上仍能对信托财产管理运用施加影响、以致于“垂帘听政”,该家族信托可能会被认定为虚假信托而“揭开面纱”,丧失应有的债务风险隔离作用。那么,设立家族信托后,委托人保留哪些权利不会被认定为留权过多呢?委托人权利可分为法定权利和约定权利两类。委托人法定权利主要体现在《信托法》第20、21、22、23、28、38、40、41、50、51条中,主要有以下九项:1、对受托人管理运用信托财产的知情权;2、因未能预见的特别原因,在不利于信托目的实现或不符合受益人利益时要求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的调整权;3、因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损时的受托人行为撤销权;4、因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处分信托财产有重大过失时的受托人解任权;5、对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并以公平市场价格进行关联交易时的同意权;6、信托存续期间对受托人辞任申请的同意权及新受托人选任权;7、对受托人出具信托事务处理报告并解除其责任的确认权;8、委托人为唯一受益人时的信托解除权;9、受益人对委托人、其他受益人有重大侵权行为或经受益人同意或满足信托文件约定的具体情形,对受益人及信托利益分配方案的调整权。上述法定权利外,委托人还可以通过与受托人协商一致,在信托文件中约定权利,目前委托人常见的约定权利包括:1、自由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式;2、自由调整受益人及其信托利益分配方案;3、自由调整家族信托期限。笔者理解,委托人法定权利虽多,但也有较为严格的法定行使条件,比如对受益人及信托利益分配方案调整权,其行使的前提必须是受益人对委托人、其他受益人有重大侵权行为或经受益人同意或满足信托文件约定的具体情形,不能随心所欲。委托人行使法定权利应不会对信托财产独立性造成实质性损害,家族信托不会因此丧失债务风险隔离功能。但如除法定权利外,通过信托文件赋予了委托人其他约定权利,而有些约定权利的行使会对信托财产独立性造成实质性损害,如委托人指令受托人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或自由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式,或自由调整受益人及信托利益分配方案等,则家族信托的债务风险隔离功能可能会因被认定为留权过多而遭受减损甚至丧失。二、家族信托受益权的法律属性探索家族信托债务风险隔离功能,还需对家族信托受益权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根据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银保监规(2023)1号文,简称“信托分类规则”),信托业务可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类。家族信托作为资产服务信托中的重要一种,其信托受益权应与具有理财产品属性的资产管理信托计划项下的信托受益权有所区别:资产管理信托计划为自益信托,委托人即为享有信托受益权的受益人,该信托受益权由委托人认购信托份额的资金转化而来,是委托人财产的转化形态。而家族信托则属于他益信托,综合信托法及“信托分类规则”分析,家族信托受益权具有如下法律属性:1、受赠的财产性权利,如委托人之外的亲属做受益人且该受益人并未在家族信托设立时提供资金,那么,该受益人享有的信托受益权因被指定为受益人而来,这种情况下,家族信托受益权应属于受赠的财产性权利;2、附条件的财产性权利,信托文件中一般会对各受益人受益权生效顺位及行使条件进行约定,所以家族信托受益权一般是一种附条件的财产性权利;3、具有人身属性的财产性权利,家族信托受益人为委托人或者其亲属,但委托人不得为唯一受益人,涉及公益慈善安排的,受益人可以包括公益慈善信托或者慈善组织。上述关于受益人与委托人的关系要求不限于家族信托设立时点,而应贯彻于家族信托存续全程,所以,家族信托受益权是一种具有人身属性的财产性权利;4、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财产性权利,家族信托受益人由委托人指定或追加,如符合信托文件约定的具体情形,委托人可以调整变更受益人及其信托利益分配方案。因此,家族信托受益权又是一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财产性权利。三、委托人债务风险隔离效果如前所述,不同于普通商事交易下的财产所有权的有偿转移,家族信托设立,本质上属于委托人以指定受益人方式对受益人的无偿赠与。如委托人在设立家族信托前存在应偿未偿债务,设立家族信托行为可能会对其偿债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根据信托法第12条规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法院撤销该信托,该申请权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的,归于消灭;根据《民法典》第538、540、541、542条规定,债务人无偿处分财产权益,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的财产处分行为被撤销的,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由此可见,如委托人设立家族信托前5年内存在应偿未偿债务,家族信托可能存在因委托人未能偿债而面临被债权人申请撤销的法律风险。如该应偿未偿债务在委托人有效设立家族信托后产生,则家族信托对该类债务具有隔离作用。家族信托有效设立,笔者理解应至少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用来设立家族信托的财产必须合法合规且可转让;2、设立家族信托不影响委托人法定义务履行,不损害已有委托人及其家庭共有债权人利益;3、用来设立家族信托的财产无权利瑕疵,且所有权完整转让给受托人;4、家族信托存续过程中,委托人除行使法定权利外,不得对信托财产管理、运用加以干涉;5、委托人应将设立家族信托事实提前告知债权人,不损害其信赖利益;6、委托人或其配偶作为受益人时,应对信托利益“临时分配”方式加以限制,不能通过行使“临时分配”权利而变相影响家族信托存续。四、受益人债务风险隔离效果家族信托设立后,能否对受益人的债务风险进行隔离呢?需要以受益人是否同时作为家族信托出资人为标准区别讨论:1、受益人在设立家族信托时出资,如委托人使用夫妻共同财产设立家族信托,并将本人及其配偶作为受益人之一情形,其受益权由出资设立家族信托而来,属于其财产转化形态,不论信托文件中对其生效受益权如何约定,应均无法对抗债权人偿债请求。但家族信托受益权具有人身属性,笔者理解,直接由债权人无偿取代该受益人作为偿债方式并不适合,而应在未偿债权范围内,以该受益人已生效受益权对应份额为限,由债权人申请全部或部分撤销家族信托并以所得财产偿债:如委托人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且家族信托受益人仅为委托人及其配偶,则该家族信托全体受益人均属于偿债义务人,债权人应可在未偿债权范围内,申请全部撤销家族信托并以其所得财产偿债,家族信托终止;如委托人债务仅属于其个人债务或虽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家族信托受益人除委托人及其配偶外,还有其他受益人,如委托人子女、父母等,债权人应可在未偿债权范围内,以偿债义务人已生效受益权对应份额为限,申请部分撤销家族信托并以所得财产偿债,剩余家族信托仍有效存续。2、受益人在设立家族信托时未出资,其受益权由委托人指定而来,属于纯受益且附条件的受赠财产。根据信托法47条规定,受益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能否使用其信托受益权进行偿债,需看信托文件中有无限制性约定:如信托文件约定允许偿债,债权人应可在未偿债权范围内,以该受益人已生效受益权对应份额为限,申请部分撤销家族信托并以所得财产偿债,委托人也可替该受益人代偿;如信托文件中约定受益权不可偿债或受益人需偿债时暂停分配信托利益,基于家族信托受益权独特法律属性,应尊重委托人作为出资人的意思表示,不能用该受益权偿债,但基于受益权分配给该受益人的信托利益,理应作为偿债财产。文章代表作者观点,与发布平台无关。责编:糯糯校对:廖胜超 |
|